子女宮

| |
[不指定 2015/12/16 11:32 | by sung ]
《子女宮》斗數12宮位,父母兄弟緊夾著命宮,說著生命的起源,由父母所生,與兄弟共同成長,長大婚配,爾後生子。所以子女宮緊跟在夫妻宮之後,六親於焉現身在你左右。
    那是一種曾經存在的現象,而非永世的常相左右。
      因為以命宮為主的三方四正,屬於自己的是以事業、財帛、遷移這三方,以及自己的命宮,形成四正。人可以為自我的名利打拼,對於情,卻不是自己能主宰。尤其小孩從來都不是屬於父母的,子女宮是獨立的一個宮位,跟本命宮沒有關係。
        《紅樓夢》裡的跛腳道人,念著《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功名利祿是紅塵俗世的執著,尤其為人父母最驕傲的是子女的成就,最落寞的是子女的不順遂,這世間多得是癡心父母,望子女成龍鳳,望其盡大孝來顯耀門楣,但是這世間領情的子女並沒有太多,人人都渴望當自己,君臣父子是遠古時代的思想了。
          子女宮喜歡六吉星,表示親情上的和諧;不喜六煞星,表示親情上的衝突;不喜歡化忌星,代表著過份的付出、是非與無緣。
            古人「歸有光」寫《先妣事略》,寫其母親短暫的一生為多子所苦,從十六歲嫁人開始不斷懷孕生子,造成其母親人生相當大的苦惱,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背後的辛酸豈是路人能知?所以古人流行算子女的人數,執著於生男或生女。現今醫學科技人人皆能自主生育多寡,多子的福氣已如空谷足音,非凡人所能。反而自主晚婚以及時代壓力,生育困難成了現代通病,古人多子、今人難以生子,皆成了兒女宮的問題。
              讀袁枚《祭妹文》除了感嘆禮教吃人,也感嘆命運捉弄世人,袁枚三妹素文除了遇人不淑與禽獸之夫離了婚,女兒阿印是啞巴,並且比袁素文早逝,袁素文的哀傷人生留下了嗚呼哀哉令千古讀者不捨的《祭妹文》,而袁枚寫此文之際也為自己的年歲已老卻尚未生出兒子所苦惱,可見多子無子都是煩惱。《新鐫希夷陳先生紫微斗數全書》卷三說兒女宮:「凡看子女宮先看子女宮主星主有幾子。若加羊陀火鈴空劫殺忌,主生子女有刑剋。次看對宮有沖刑否?如本宮無星曜(主星),專看對宮有何星宿,主有幾子。若善星貴星守子女宮,必主其人生子昌盛顯貴。若惡星又同刑殺守子女宮,不是刑剋主生強恆破蕩之子。…….…」
                子女宮是一個「人」的宮位,彰顯出與兒女之間的互動情形、緣份的深淺、兒女的某種特質。每一位子女都有其獨立的命盤,所以不可能由父母的命盤中的兒女宮去算兒女的命運,同理,亦不能因為煞星佔滿兒女宮,便由此去推算今生本命宮所有的不順皆來自於兒女的刑剋。六煞星加忌的功能不是只有刑剋,古人的封建思想是君臣父子,兒女稍有不從便是忤逆,常常把子女逐出家門,於是代溝是刑剋爭吵是刑剋破敗家產也是刑剋不遵從父母之命結婚也是刑剋父母早逝也怪子女刑剋…..彷彿父母生命中所有的不順皆可怪罪於子女的刑剋。我們常說要看破一切,「看破」不是看開,而是明白,明白之後的觀念重建。
                  古文艱澀難懂斷落難分,以看子息而言,凡各主星皆有優劣形勢,只要有羊陀火鈴空劫忌同行會之便是刑剋孤絕敗家,見有魁鉞昌曲左右科權祿便是光宗耀祖的貴子。所以在《清朝木刻陳希夷紫微斗數全集》中的「論命身十二宮吉凶星訣便覽」中的「子息」是以:劫空忌,無子。祿權科魁鉞,主生貴子。來做結尾。嗚呼哀哉....這真是截然的二分法,雖然命中早有注定,我們也不應該把太多的人生責任放在兒女的身上,或者把無子貴子這等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有些人甚至無法原諒自己。如果已經盡了力,那麼就順其自然吧!
                    我的老丈人在今年初離世,他沒有兒子,生養四個女兒。他是癸年生人,貪狼化忌坐在兒女宮,羊陀火空俱會入,他的歷代祖先第二房皆絕房,我的老丈人是排行次子。想來這也是命中注定,不過我的老丈人生前便明白了,女兒也是子嗣,所以他不入宗祠了,他跟我岳母葬在公塔,那裡是清幽的蓮花寶穴,他的四個女兒不受宗祠的規定隨時可去看他,他一生勞碌正直沒有辜負過誰,他不想受不合時宜的禮教所束縛了。行政院院會於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通過民法親屬篇 子女從姓由父母雙方約定從父姓或從母姓。此法是站在兩性平權的基礎下所制定,況且現代人生得少,男生女生無論從父姓從母姓都是從己出的寶貝。
                      看破也就是明白了。
                      宮位 | 評論(2) | 引用(0) | 閱讀(6504)
                      寻道白衣 Email
                      2016/02/07 00:40
                      zan
                      寶兒
                      2015/12/23 23:14
                      在東方社會裡,父母與子女之間總存在著千古以來沈重的責任關係;但藉由老師這篇文章,卻讓我看到為人父母者對子女也許有一生一世的牽掛,卻不必擔ㄧ生ㄧ世的責任;我們要懂得適時放手,學習"看明白"孩子們都有與我們相同或不相同所交錯的另一個屬於他的人生…
                      分頁: 1/1 第一頁 1 最後頁
                      發表評論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開啟HTML
                      開啟UBB
                      開啟表情
                      隱藏
                      記住我
                      暱稱   密碼   訪客無需密碼
                      網址   電郵   [註冊]